從海珠廣場地鐵站D出口出來,走過馬路對面,就是“廣州華僑博物館”。
一進入一樓大堂,迎面便是一幅巨大的銅板浮雕,描繪的是一江兩岸的城市風光。在簡約的畫面中,我們看到華僑歷史遺跡遍布廣州,新地標與舊建筑互映互襯,仿佛向大家述說著一個個動人的華僑故事。
這是一座從百年歷史的工業建筑上生長起來的博物館,其前身是五仙門發電廠。大約一個世紀以前,這一帶已是繁華的商業區,發電廠的火力機組以強大的工作效能點亮了珠江岸線。100年后,它成為文化景觀,依舊伴著珠水滔滔,榕蔭翳翳。
廣州華僑博物館外景
百年建筑的鋼梁和磚墻都是展品
廣州華僑博物館的四樓,“五仙門發電廠的故事”專題展廳對面,有一尊外國人的半身像。他就是五仙門電廠的設計者,在廣州、特別是在珠江兩岸有大量作品的澳大利亞建筑師亞瑟·威廉·帕內。1902年,帕內被派來廣州。他將鋼構造技術、嶺南文化意境和西式設計元素結合,在廣州10年間,設計了20多幢建筑,如大元帥府、沙面建筑群等。五仙門發電廠是其早期建筑作品之一。
汽輪發電機組主廠房的基礎,是先在松軟的沖積地基上打木樁,再澆筑0.9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為地臺。主廠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煙囪為鋼制,出口直徑2.1米,高36.9米。取水渠與排水渠均與珠江連通,得水利之便。
現在保存下來的五仙門電廠,占地面積約2636平方米。從珠江對岸遙望舊電廠,可以看見其梯級型的建筑由南至北逐級上升。建筑總體保留了原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與鋼結構體系,廠房部分的東西兩側立面首層采用磚砌拱券窗、疊窗及檐口形式的腰線,這種多元風格正是20世紀初西方建筑藝術折衷主義的體現。西立面山墻上還保存著廣東省會電力機廠成立時具有紀念意義的“1920”年代標志。
有些資料記載五仙門發電廠的建設曾用到江對面廣東士敏土廠——也就是今天大元帥府紀念館所在——生產的水泥。在博物館的二樓,玻璃保護起一段揭露出來的磚墻,這是包裹在當代裝修之下的老建筑原本的樣子。
在廣州華僑博物館,玻璃保護起一段老建筑的磚墻。
廣州現存最長單體騎樓建筑
南面首層采用沿街通廊騎樓,63.6米的長廊是目前廣州現存最長的單體騎樓建筑。對于很多在沿江路上漫步,在騎樓下留影的市民游客來說,街邊的這道長長的騎樓仿若一道時光隧道,可以瞬間將人帶回到100年前的某一天。
廠房內部采用當時最先進鉚釘聯接鋼材的鋼構梁柱方式與鋼筋砼剪力墻組合體系,既解決了生產廠房的大跨度難題,又消除了機器震動對結構的不利影響。在博物館四樓,抬眼向上望去,天花板下鋼構梁架縱橫交叉。在博物館的一樓大廳里,幾條工字鋼柱頂天地矗立其中,成為最醒目的“展品”。
博物館內部,抬眼向上望去,天花板下鋼構梁架縱橫交叉。
博物館講解員張思奇介紹,這些鋼材采自當時西方原產優質鋼,雖然歷經百年歲月,依舊狀況完好。電廠原來的煙囪在20世紀80年代初被拆除。它原本通過屋頂的那個圓圓孔洞仍舊保存下來,安上了玻璃,變成明亮的天窗。
曾現“況是街街有路燈”的輝煌
五仙門電廠是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
1888年,洋務派重臣、兩廣總督張之洞托人從國外購買了一臺發電機,7月18日電機運到,隨帶電燈100盞。他在兩廣總督衙門(今越華路118號廣東省民政廳址)旁建起一座電燈廠。7月23日,總督衙門里第一次亮起了電燈。廣州成為中國最早用電的三座城市——上海、廣州、北京——之一。
而讓電力從官方走入民間,與華僑有關:1890年,旅美華僑黃秉常創辦的廣州電燈公司開業,這是廣州第一家電燈公司,也是國內民族資本經營的第一家電燈公司。1901年,英商“新旗昌洋行”在廣州長堤五仙門開辦粵垣電燈公司,1905年正式投產,市民俗稱五仙門電廠。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也是廣州第一座火力發電廠。
從五羊門到五仙門
“五仙門”一般指越秀區以一德路東端與五仙里交界處為中心的周圍地帶。明嘉靖年間(1522—1566),廣州建新城,此處設有南城門之一的五羊門(因附近有始設于宋代的五羊驛而得名),清順治八年(1651)改名五仙門。城門樓和城墻于20世紀20年代初辟建馬路時拆毀。這一帶明、清兩代也是水陸碼頭。明清之際,廣州早期常年性花市興起,河南花農也是由江對岸擺渡至五仙門碼頭登岸,集散后在廣州南城的七門外擺賣。五仙門對岸河南的碼頭由此得名為“花渡頭”。
1909年,在兩廣總督張人駿主導下,廣東官方與華僑為主的民間商人合股收購粵垣電燈公司,成立廣東電燈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變成完全商辦,改名為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發電能力也不斷增長。時人云“夜行信步無危險,況是街街有路燈”。
曾在珠江岸線構筑現代城市工業景觀
隨著20世紀20年代長堤大馬路、南堤大馬路等新式馬路開通,愛群大廈、海珠大戲院、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商廈云集,沿江長堤地帶成為廣州最為繁華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新式電梯、現代電影、時尚游樂等設施成為標配。據說正是因為電廠投運,海珠大戲院才先后用上水銀燈、射燈和麥克風。
五仙門電廠除了滿足這一帶商業的需要,更以大跨度鋼結構空間、高聳的煙囪等醒目的外部標志,在珠江岸線構筑了一道全新的現代城市工業景觀。
1975年,五仙門電廠停止發電。
廣州華僑博物館外景
華僑博物館落戶百年老建筑
曾是拍照留念熱門地
20世紀80年代,沿江路上遍布攝影攤檔。當時外地游客來廣州出差、旅游,常在聚集了廣州賓館、海珠橋、老交易會等標志性景觀的海珠廣場拍照留念。臨近的五仙門發電廠由于保留了別致的騎樓,也成了照片里的熱門背景。20世紀90年代,電廠舊址之上興建了“誼園”精品批發市場。2000年,沿江路被規劃改造成“酒吧街”,兩三年間,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店如筍興起,這一帶成了廣州人“夜蒲”的好去處。最早開業的西餐酒廊取名“1920”,便是當年廣東省會電力機廠的印記。電廠車間的一部分在2002年改造為“咆哮”酒吧。據說,當年發電機的位置便是在酒吧音響控制臺附近。
2008年,五仙門發電廠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廣州決定采用保護文物和利用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在此處籌建廣州華僑博物館。2021年7月,廣州華僑博物館建成試運行,成為全國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設的華僑專題博物館。
展示廣府華僑華人的故事
博物館的展陳以“廣州華僑華人歷史與貢獻”為主題,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騎樓”等元素,全方位展示廣府華僑華人的突出貢獻。
張思奇告訴記者,如今這里是許多華僑華人來廣州必到之所,不少人都是全家一起來。他們在海外奮斗打拼的經歷,與博物館里陳列的那許許多多相似的經歷產生著共鳴,讓人看到個人命運與時代變化的關聯。
“鴉湖鄉華僑幸福會通訊處牌匾”和保險箱是館藏文物中的珍品。張思奇介紹,100多年前,白云區人和鎮鴉湖鄉的不少鄉親到國外謀生。為溝通海外僑胞與家鄉的聯絡,鴉湖鄉幸福會成立,主要業務是代收、代儲僑匯、書信等,并接待往來家鄉和海外的鄉親?!斑@個通訊處現在還在,但功能有所變化?!睆埶计嬲f,它是廣州華人華僑史的寶貴見證。
“當時的華僑,真不容易!”在華工修筑巴拿馬運河復原場景前,幾位家長帶著孩子低聲交流。說起巴拿馬運河,廣州花都的華工功不可沒。
展覽中還展示了三架飛機模型,包括“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研制的“馮如二號”,以及繼馮如之后廣府華僑楊仙逸在廣州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制造出的中國第一架雙翼雙座偵察教練機“樂士文號”和廣州東山飛機制造廠設計的“羊城號”系列飛機。
2022年12月,五仙門發電廠舊址被認定為“廣州市第一批工業遺產”。2023年,“五仙門發電廠舊址修繕提升與活化利用項目”被列入廣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當年,在這里進進出出的是行色匆匆的電廠工人,建筑內響起的是隆隆的機器轟鳴;如今,每年數十萬計的游人在這里體驗文化時光的溫馨,悠然感受廣州城市歷史的魅力。